欢迎光临宁夏江苏商会!  
微信公众号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行业信息
战略里子与面子

时间:2017/9/26 15:45:59访问:

企业之道就两个字:“人”跟“事”,而战略就是在这中间找动态平衡。为什么在企业发展中一定会产生新旧矛盾?因为企业做的事在不断变大,却不可能有一步到位的人才,人跟事在不断的调配中,螺旋上升达到平衡。

人才的超前配备往往不是靠钱吸引来的,而是靠使命和愿景。马云能够很早吸引蔡崇信、卫哲等这批人才,是因为阿里巴巴本身特别有意义,大家都愿意去认同它。如果企业家要想在企业的格局没到,靠钱、靠事也吸引不了人才的时候,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就是关键。

愿景是前提

战略是基于企业家对未来的判断,愿景则是企业家战略制定的前提 。那愿景怎么去做?

第一,企业家一定要在最前沿。企业家想看清未来,就得去最前沿“游泳”。春江水暖鸭先知,企业家得在水里头泡着,才能感受到最新的趋势。

2009年阿里巴巴讨论未来的移动战略,当时有很多种的选择:淘宝无线化、无线电子商务、移动互联网等。我们选择了做操作系统。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,但为什么选操作系统?

当时这个行业最牛的两家公司就是控制了操作系统。那阿里巴巴如果不参加操作系统,不走在最前沿的话,只能是跟随者,将来这个行业变成什么样,都没办法去感知。只能是别人定了游戏规则,阿里巴巴参与。所以我们一定要跟上,这一步再跟不上,后面就步步跟不上。

做了两年,突然发现有了操作系统以后,企业可以做智能家居、自动汽车、IOT(物联网)。困为所有的东西,都可以通过OS串起来。如果阿里巴巴不懂操作系统,就没有办法对产业链进行布局,就不是这个生态圈的主导者。所以,站在一个浪尖,你就能看到在下一浪打过来的场面,能有感知。

第二,企业家要多想,不能傻干。干了以后还得想,这到底意味着什么,别人为什么要做这个,它背后的意义是什么。原来在长江商学院的时候,经常会旁听一些企业的战略会。很多企业战略会是务虚的,前面两小时大概都比较激扬,谈谈未来都很开心。然后很快到很具体的业务讨论,是真人真钱,到了下午六点钟,匆匆忙忙做个结尾,很少企业能把务虚会开好的。

我在2003-2006年,做阿里巴巴的战略顾问,大概3-4个月左右会到杭州开一次战略会。我来的时候在飞机上经常想,这次会没什么可开的,能讲的都讲完了。那时候阿里巴巴业务也不复杂,就那么点事情。但我发现真正把一帮对公司业务很理解的人关在一起,集中两天讨论未来的时候,总有一些很精彩的东西是我事先没意料到的。所以企业家愿不愿投入到务虚的讨论,这件事决定了你对战略制定的广度与深度,所以务虚也必须花时间去思考。

谁来参与讨论

谁应该参与公司战略的讨论?这个世界很公平,你不让人参加讨论战略,你让他理解战略就要花很长时间;你让他参加讨论,开始花的时间很长很长,后面你就不需要去沟通。

我一开始很理想主义:不说会员要谈战略,总监以上都要谈战略。但是后来,我觉得做核心业务的人才是也一定要参加战略讨论。不管他们是什么层级,困为他们才有真正的客户感觉。很多公司的战略谈不下去,谈不到点子上的原因是,没把客户真实的声音带到桌子上来,大家其实的空对空。

大部分公司的战略讨论至少在副总载层面,而这一层级的人物基本上都在做管理,已经不再做业务。所以当企业家把一堆副总载拢到一起,谈不出接地气的战略,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那个感觉。当董事长来主导一个战略讨论的时候,有的时候副总载参不参加倒是次要的,但必须要跟一线的人有直接接触和碰撞。

2009年,我对战略翩定的这一套流程已经很熟悉。我们公司出去的人,讲起来也都是一套一套的,战略怎么制定、产业布局怎么做,做起来也蛮像回事。但是那一年,我们有一个B2B的企业部门,战略弄了半年都没有弄好。

后来我在下面摸底情况才发现,战略讨论的人都不懂客户,战略讨论也就越来越长。而懂业务的人,又没有办法参与决策流程。最后变成了,战略是领导定的,KPI是领导加的,一线核心人员做业务能完成目标就已经很不错,何谈其他。这种脱离核心业务人员的空中战略,远离一线实际情况,下面的人自然很难用心地去做,战略始终无法落地也顺理成章。

另外,谁来参与战略讨论跟公司的业务有关。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会想让更多的人参与战略讨论,是困为公司相对扁平,业务变化多端,甚至有些领域创始人可能都没有很多的经验。而很多相对传统的行业,老板的经验让他足够做判断,他不用听太多的东西。现在互联网变化太快,很多经验过了3-5年就没有用了,所以现在的企业家一定要学会听新的东西,来反哺后面整个过程。

战略的想做可做和能做

战略很简单,就是决定一个企业想做什么、可做什么、能做什么,这中间有取舍,大舍才能大得。

企业家想做什么事情?外面有那么多的机会,什么事是想做的?不同的时候的确有不同的机会,在众多的机会中拿主意,这需要战略远见,核心判断能够区别机会的大小。

可不可做是最重要的一点,是对机会成本的判断。大部分的企业做投资决策的时候进行了可行性报告,可行性报告是财务分析,计算的是这个项目本身的净现值够不够高。战略分析是为了说清楚为何追逐这个机会,而不得不放弃另外其他机会的原因。战略为什么难,是困为企业家都没办法盖棺定论。事后企业家极有可能会觉得做这一件事情亏大了,抓住小兔子却放过了大山羊。

很多企业看着其他舍弃的项目样样都赚钱,但是这些项目过了20、30年以后没有养出一个产业,这个时候如果经济上有一些风吹草动,企业的每个环节都会出问题。企业家不是用多元化的投资分散风险,反而建立了更大的系统性危机,因为风险都是共振的,一震就全震了。

能做就是一个企业的能力,能做这方面同样也有两个动态的统一。

第一,能力的培养所需要的资源和时间投入。组织能力无法天生,需要企业的培养。企业可以根据战略目标来培养人才,但能力培养极耗资源和时间,给能力的打造建立一个尺度表,能力的培养和输出要在发展中取得平衡。

第二,能力永远是相对的概念。自己做得好不好不算数,能不能比最好的竞争对手做得好那才叫核心竞争力。大部分企业想挖两三个人组建小团队把事情做起来,但是做得并不好,更不可能在这人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时,抵挡市场的强大压力。所以能做一定是一个相对概念,没有谁能做到最好。战略像一个人一样,最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长处,做到淋漓尽致,而不是拼命地补短板,补短板永远补不够。如果在长处上可以做得淋漓尽致,其实可以一美遮百丑。能力和想做、可做、能做三者的结合,就是一个企业该做的东西,“该做”就是企业的战略。

三个发展阶段的打法

企业不同阶段战略的需求完全不一样。我把它分成尝试期战略、成型期战略、扩张期战略。

1999-2001年是阿里巴巴的战略尝试期,跟着感觉摸索。当时阿里巴巴只是知道互联网对贸易有帮助,怎么做并不清楚。但是到了2002年就初步摸到了一个感觉,企业开始知道什么产品客户需要,怎么样收费,用什么方式开始去扩张。

2004-2006年是阿里巴巴的战略成型期,开始快速执行。因为模式与人才对了,企业进入一个高速扩张阶段。但是很快B2B第一波浪潮就过去了,互联网又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发展。这个时候B2B开始进入尝试期,重新回炉。

2008年以后,淘宝始终进入战略扩张期。2008年淘宝销售额第一次过一千亿,到2012年时淘宝的销售额就过了一万亿元。2008-2012年是淘宝高速发展的第二个战略成型期到战略扩张期。

不同时期的战略打法完全不一样。

战略尝试期一定要允许混乱。这个时候战略讨论基本谁都在参与,有一觜说一嘴,大家谁看不清楚,混乱统治一切,还要怕乱。淘宝是非常典型的草根野蛮生长,产品经理主导,自下而上地成长。

但是这个时候怎么不乱得失控,靠的是愿景,把大家拢在一条线上,目标一致,大方向是清楚的。怎么做?尽量去试,试到发现战略成型期的大概方向。这个时候开始要控制混乱,建立战略共识。

战略成型期要建立共识。本来三个团队去试三个方向,突然要对另外两个团队说,这条路不走了,你们回过头来,这条路对的。这个时候大家肯定有不同的意见。共识的建立,不再是来个简单的思考,企业家要开始成体系地讲清楚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什么,要怎么,关键的点是什么。

整个企业需要互动,自上而下跟自下而上这个两个过程要在中间碰撞。上面的人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收去拢,老大不能撤手。很多时候企业出问题是这个时期老大撤手太早,他觉得理清楚了可以放手,但其实很少有人有战略能力反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可以执行的东西。

战略扩张期要学会聚焦与效率。老大跟高管能放手的时候是战备扩张 期,这个时候模式已经成型,要的是聚焦、效率、纪律性,这个时候可以自上而下,指哪打哪,可以有很具体的KPI。困为谁都知道KPI是什么,KPI一清楚,执行就很简单,这个时候企业家就可以放手。不同的发展阶段,整个的战略思考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很多企业家在外面讲战备的时候,为什么有时候讲不到一起去,因为大家在讲不同阶段的战略,用的打法完全不一样。





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党总支 | 领导关怀 | 商会荣誉 | 社会公益 | 商会快讯 | 行业信息 | 联系我们